逐梦“深蓝” 辽宁移动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略海洋、向海图强,辽宁正以创新驱动和资源优势释放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成为引领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蓝色引擎”、我国重要的“蓝色粮仓”、全国领先的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基地以及东北亚海洋经济开放合作高地。中国移动辽宁公司(以下简称“辽宁移动”)以“通信筑基、科技赋能”,积极投身海洋经济建设,推动先进通信技术与创新应用深度融合,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数字底座。

智慧牧场:技术融合守护海洋生态,推动渔业升级
盘锦海洋牧场地处辽滨沿海经济区,距海岸线约30公里,是辽宁环渤海区域重要的海洋生态保护与渔业发展示范基地。该牧场依托海洋环境监测、防灾减灾等系统,在改善海洋生态、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监测精度不足、灾害预警滞后、资源养护效率低等问题,制约了海洋牧场进一步发展。
为解决这些痛点,辽宁移动携手合作伙伴打造了“北斗+5G”海洋牧场智慧服务系统。通过“5G通信网络+北斗定位导航+物联网终端感知+云计算数据处理”的深度融合,构建起覆盖“环境监测—灾害预警—资源养护—生产管理”全链条的智慧体系。
在智能监控方面,系统通过部署在海域内的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水温、盐度、pH值、溶解氧等关键环境数据,依托5G高速率、低时延的网络特性,将数据实时回传至云端管理平台,实现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精准监测。同时,利用北斗定位技术,可对养殖网箱、渔船等实现精准定位与轨迹跟踪,显著提升管理效率。
在灾害预警方面,系统整合气象海洋预报、雷达监测等多源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模型,实现对风暴潮、赤潮等海洋灾害的提前预警。一旦发现风险,系统通过5G网络向管理方和渔民终端实时推送预警信息,为防灾减灾争取宝贵时间,有效降低灾害损失。
覆盖方案:创新技术突破海洋通信“最后一公里”
海洋通信一直面临远海信号弱、卫星通信成本高、船体移动导致信号不稳等挑战,严重制约海洋产业数字化进程。针对辽宁环渤海区域海岸线长、海域广、通信需求多样等特点,辽宁移动创新采用5G-A通感一体技术,结合“700MHz海岸基站超远覆盖+卫星通信补充+船载多模CPE适配”的混合组网方式,成功实现了对盘锦大型海洋牧场及周边海域的高质量网络覆盖。
700MHz频段具有传播损耗低、覆盖范围广的优势,被誉为“黄金频段”。通过在沿海地区部署700MHz基站,利用其超远覆盖能力,将稳定信号延伸至远海,有效解决传统高频基站覆盖有限的问题。针对基站覆盖之外的区域,引入卫星通信作为补充,实现通信无死角。船载多模CPE设备能够自动切换不同网络模式,保障船舶在任何区域都能保持通信连续。
实测数据显示,在该方案支持下,船舶在移动过程中网络ping时延稳定在596ms,抖动值为40.2ms,下行速率达15.9Mbps,上行速率6.6Mbps。这一性能不仅满足日常语音通话、视频监控需求,还可支持高清视频回传、远程设备控制、渔船导航调度等业务应用。渔民可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网箱内鱼类生长情况,管理人员可远程操控增氧设备,显著提升生产效率与管理水平。

全域赋能:通信网络激活环渤海海洋经济多元场景
辽宁移动打造的海洋通信网络,其价值不仅体现在海洋牧场,更广泛赋能于环渤海区域海洋经济的多个领域,为滨海旅游、水产养殖、海洋渔业、海上运输等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支撑。
在营口港,过去,港口现场人员依赖手动记录单据信息,效率低下且易受环境干扰,差错率高。如今,通过配备轻便高性能的5G手持终端,仅需轻扫条码——“嘀”声响起,单据信息即实时回传至云端管理平台,无缝打通业务流与信息流。这依赖于辽宁移动构建的超低时延、高可靠的5G专网,成功实现了无人集卡的精准调度与远程吊机的智能操控。在港口装卸与运输核心环节,构建全域感知的智能理货体系,连接超1000个物联网终端,形成密集数据采集网络,实现复杂环境下的高精度定位、实时追踪车辆、集装箱、货物及泊位的动态变化,织就一张全覆盖的智能监控网络。
大连市金普区蚂蚁岛作为热门旅游胜地,凭借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大量游客。曾经岛上不佳的通讯信号给游客的旅行体验带来诸多不便,辽宁移动积极响应,主动服务地方文旅,这座以原生态风光闻名的海岛彻底告别了“信号孤岛”时代,游客来到岛上,随时随地分享旅途点滴,无论是在无边泳池戏水,还是于房间内休憩,抑或是站在岛上任意一处观海高地,都能轻松拍照、即时发送,再无此前信号受限的困扰,借助精准导航畅游全岛;旅游从业者也能通过线上平台高效推广,及时处理订单与咨询,服务效率显著提升。
未来,辽宁移动将持续深化“通信技术+海洋场景”融合创新,拓展5G-A、卫星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海洋领域的应用,助力构建“智慧海洋”生态体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真正让数字技术成为驱动蓝色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校对:杨旭
责编:刘新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